37歲的黃姓高齡產婦日前開記者會,控訴台北榮總醫師因醫療疏失導致女嬰胎死腹中;除了造成輿論界熱烈討論外,胎動問題對於正在懷孕的產婦心裡,更是造成莫大的恐慌。到底要如何注意胎動?胎動減少到什麼程度才有危險性?孕婦應該多了解胎動的意義,才能避免胎死腹中的悲劇和遺憾。
一天當中胎兒清醒的時間很短,在這期間寶寶會做一些肢體運動、或脊椎屈伸運動、翻滾運動,因此胎動動作較大,也較頻繁。一般而言胎動最頻繁的時間是在晚上9點至凌晨1點之間,白天則是吃完飯後,由於血糖上升,胎動的次數也會比較多。
早在懷孕兩個月時,胎兒便會開始自主性活動;三個月手腳生成後,胎兒便有手腳及身體翻轉的運動,只是孕婦感覺不到而已。第一胎約20週,第二胎約16-18週後,媽媽真正開始感覺到寶寶的存在了。不過剛開始時胎動並不會很明顯,之後會越來越明顯且頻繁,甚至可以在肚皮上看到突然隆起一塊突出物。而孕婦們對胎動的初體驗,也各有不同的感受,形容的感覺像腸子蠕動、或小球滾動、甚至像蟲子在肚子裡爬的樣子。
根據國外學者的研究,在懷孕8週以後,至少每13分鐘就會有一次胎動;在20週時,每12小時的平均胎動次數大約為200次;在32週時,每12小時的平均胎動次數增加到575次,40週時則減少到282次,這是因為懷孕後期胎兒體重增加,羊水製造量減少,造成子宮內胎兒活動空間相對地縮小,以至於孕婦感覺胎動減少的原因。
孕婦並非都能每次感受所有的胎動,比較容易察覺的胎動是持續20秒以上或較大的動作,或是孕婦注意力比較集中的時候。然而並非每個寶寶的胎動都一樣,與個性有關;一般安靜型胎兒動作比較柔和,次數較少;興奮型胎兒則胎動動作大,次數較多。
對於一般正常的準媽媽來說,自己計算胎動的次數是最簡單,也最經濟的方式,也是媽媽每天了解胎兒狀況的最直接方法。孕婦可以在懷孕六個月過後,開始自行測量胎動。計算方式有三種:
不過有些胎動狀況則必須注意。胎動異常的主要原因包括:
自從得知懷孕那一刻開始,孕婦期待著能和寶寶有所親密的互動,即便產檢時超音波看得到胎兒,但充其量也只是透過機器來認識寶寶,而唯有在感受到胎動的時刻,才是真實感覺到自己懷了一個新生命!雖然計算胎動並不能絕對減少胎死腹中的機會,但只要孕婦了解什麼是正常的胎動,就無庸過度擔心,也不需神經緊張自己解讀短暫的胎動減少;而一旦發現胎動真的有意義地減少時,便要立即就醫,讓醫師進一步經由超音波及胎兒監視器的檢查來確認胎兒的狀況,進行正確的處理方式,如此才能保障胎兒的健康及安全。
前列腺素在女性 「月經週期子宮內膜生長及胚胎著床」 扮演重要角色。過去生殖醫學家己發現當月經週期前半的 「增生期」,女性子宮內膜必須有一定濃度的前列腺素維持,才能使內膜生長到一定的厚度,以利之後的胚胎 「著床」 及穩定發育。此外,前列腺素的存在,與子宮內膜血管新生和胚胎附著有關。
根據2010年以色列學者研究 「多次試管嬰兒胚胎植入失敗的個案」,發現子宮內膜的前列腺素的濃度有偏低情形。此外2014年日本學者研究發現,使用口服排卵藥合併排卵針刺激卵泡發育,若在取卵時發現子宮內膜厚度不足而取消當週期的胚胎植入,此族群女性之後在準備解凍胚胎植入的內膜準備,除了服用䧳激素外,若同時合併服用PGE1 (前列腺素),較未服用之對照組在懷孕率和胚胎著床率有顯著增加。此研究也證實前列腺素對胚胎著床成功,具有正面的影響。
常見的口服止痛藥,包含非類固醇類消炎藥,簡稱為「NSAID」,或普拿疼。NSAID 類藥物功能為抑制前列腺素合成,而達到止痛抗發炎效果,但若大劑量且長時間使用,也可能會使原本應該在子宮內膜的前列腺素生受到抑制。但不表示非類固醇類消炎藥 NSAID 會引起流產或不孕。
目前仍未有大規模研究指出:到底要使用多少劑量或多長使用時間的非類固醇類消炎藥 NSAID會影響到受孕。因此,當女性產生 “發炎疼痛” 症狀,應該先由醫師診治釐清病因,再尋求治療方法,而非單純利用止痛藥物減緩症狀。